当前位置:首页 >> 四脉麻属

季节性繁殖控制技术对养鹅产业化的推动东阳

2023-09-26 07:24:50  渑池农业网

季节性繁殖控制技术对养鹅产业化的推动

相对于养鸡或养鸭行业,我国的养鹅业发展较为落后。除了一些国营的鹅肥肝生产企业外,绝大部分鹅生产由分散的小规模个体户进行,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协作,同时也无法进行生产技术的改革和疫病的有效防治,这也导致到最近一段时间之前,养鹅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一直较低,也很少有着名的品牌鹅生产。  年出栏约4500万只肉鹅的广东省作为我国的鹅生产和消费大省之一,在最近几年,养鹅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特征是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表现为大型规模化养鹅操作不断涌现和以往普遍的小规模零星养鹅操作的逐渐消失,各种生产新技术的应用、鹅育种工作的开始和出现,疫病的成功防治等现代产业化养殖的特征。而当前推动广东养鹅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则是由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开发的鹅繁殖季节调控技术或种鹅反季节繁殖技术及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本文对此作一详细介绍。  一、繁殖季节控制技术提高养鹅业经济效益并促进规模化生产  从近几年广东省内市场上的雏鹅价格变化情况来看,除2005年年初雏鹅价格较高外,前几年鹅苗价格在冬季都要大大低于春夏季。在“反季节繁殖”技术刚出现的1996-1997年,虽然该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但当时只要能够获得鹅苗,每只就可以卖到40元左右甚至更高。因此当时通过延迟繁殖季节的终止和在夏季通过提前缩短光照使鹅提前开产,即使并未能完全改变种鹅的繁殖季节,也可以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饲养一只种鹅一年可以获得最高达到300元左右的纯利润。随着反季节繁殖技术的完善及推广,到2002年,夏季鹅苗价格高峰已经下跌了很多。然而饲养一只种鹅进行反季节繁殖全年仍能获得180-250元左右的纯利。在反季节繁殖技术刚刚研究开发的几年中,该技术仅在20户左右养鹅户中推广,使这些养鹅户每年都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这些养殖户不断将其收益再投入生产使种鹅群体不断扩大。在2000年之前, 广东省内的种鹅群体规模都很小,大部分介于200-500只种鹅之间,很少有超过3000只的鹅群。经过5年的反季节繁殖技术推广,目前全省最大规模个体户的种鹅存栏量达到了1.7万只左右,而最大规模的按股份合作制养鹅企业则拥有2万只以上。  其他种鹅数量介于5000-8000之间的个体户则有30多家,饲养1500-3000种鹅的个体户则超过30多家。同时已经很难找到以前普遍存在的饲养500只左右种鹅的养户。目前种鹅饲养量超过8000只的10家个体户和公司,每家每年都可以获得超过100万元的纯利润。  除了养鹅农民通过这种资本原始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处,反季节养鹅能够产生高额回报也吸收了一些其他行业的人员,促使其组建鹅业公司并大量投资进行种鹅反季节生产,形成了养鹅一条龙生产企业,首次把种鹅生产和肉鹅生产统一起来。目前也有两家公司在探讨“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养鹅生产,通过把零星的小规模养鹅单位统一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更大的养鹅产业。  种鹅的季节性繁殖特点也造成肉仔鹅供应的季节性变化,在夏秋季(7-9月份)的肉鹅价格差不多是冬季的两倍。在这几个月生产上市的肉仔鹅产生每只超过25元的净利润,因而从4月至次年1月生产的反季节繁殖鹅苗全年平均获得14元/只的净利润,虽然其间有6个月繁殖期与正常繁殖季节重叠。这一高额经济回报使反季节繁殖鹅苗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出现了在春夏季抢购鹅苗的现象。每户饲养肉仔鹅的规模也从以前的每批200-300只提高到1000-3000只。如果每人每年饲养4批肉仔鹅,按每批饲养2000只肉仔鹅计算,则一人一年可以获得10万元左右的纯利润。  二、繁殖季节控制技术促进养鹅新技术的应用  由于种鹅反季节繁殖提高了种鹅和肉鹅生产的经济回报,并促进养鹅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这些养殖企业或个体户采用新型的养殖技术,其中之一是种蛋孵化技术的改革。以往在广东农村,由于种鹅饲养规模都很小,而且广东鹅种全年产蛋量仅35个左右,因此个体养户一般都采用母鹅孵蛋结合孵化后期使用摊床孵化鹅苗,或者使用“老蛋”带孵新蛋的缸孵法,这些技术目前仍在一些偏远地区使用。稍具规模(1000-2000只种鹅)的养户则使用容纳2000个种蛋的土造孵化机结合摊床进行孵化。而目前采用反季节繁殖技术的养户,由于生产规模很大也很难用摊床进行大量种蛋的孵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种蛋孵化率,目前已经率先使用了先进的孵化机和孵化技术,实现了种蛋入孵到出雏的全自动孵化。  注重鹅病防治。目前规模化的鹅养殖单位为了减少疫病损失,都建立了良好的疫病防治体系。虽然饲养规模和饲养密度加大造成养鹅水面和场地很容易受到污染,最终使各种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目前规模化养户都通过在冬季定期干塘加施用生石灰消毒、定期于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定期对生产场地和运动场消毒,结合对鹅接种各种疫苗来防止疫病的发生。养殖户通过从规模化种鹅场一次性购买几千只雏鹅,以实现“全进全出”的现代化生产模式,这也减少了很多疾病的发生机会。在禽流感流行的时期,广大采用反季节繁殖技术的养殖单位都没有暴发该病,平时也很少有其他疾病如小鹅瘟、蛋子瘟、出血性败血症和副黏病毒病等的发生。  常言“规模出效益”。因为夏季的雏鹅价格特别高,使规模化的养鹅户都特别注重种鹅的生产性能。通过对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使用营养全面合理的饲料和饲喂技术、建造高质量的鹅舍并加装控光和通风设备以减少热应激的发生,大大增加了种鹅饲养的技术含量,使夏季非繁殖季节的产蛋性能和种蛋受精率都能够正常发挥出来,也常常看到反季节繁殖的母鹅全年所产出的雏鹅数量赶上甚至超过自然状态繁殖雏鹅数。  三、繁殖季节控制技术促进开展鹅的选育工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盲目进行杂交生产致使生产鹅普遍种质混杂,除了广东省内现存的几个保种场外,广大养殖单位的生产群体中很难找到纯种,缺乏产业化生产中一律采用的现代化杂交配套和繁育体系,更谈不上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等概念。加上以往的种鹅和肉仔鹅都由分散的小规模个体户所生产,各生产单位都无力组织选育种工作。并且因为规模太小,各单位都无能力一次性提供足够的后备鹅数量,养户也因此必须从多个生产单位获得雏鹅及从多个来源选留种鹅。这不仅使种群混杂,不利于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发挥,也使疾病感染和发生的机会大增,是造成近年养鹅业因疫病问题造成重大损失、经济效益降低的一大原因。  为了防止多来源留种带来的疾病和种质混杂问题,提高鹅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繁殖性能和产品质量,一些规模大、经济实力雄厚的养鹅公司和个体户目前已经开始自行选留种鹅,开始了初步的鹅育种工作。在其反季节繁殖和生产的基础上,春夏秋季鹅苗价格高昂之时将鹅苗售出,冬季鹅苗价格低迷时则将鹅苗留下作为种鹅培育,首先在体型外貌上进行初步的选育。预计今后在科研单位的进一步参与下,科学的繁育体系将很快建立起来,科学、系统和效率更高的育种工作将很快开展。届时在广东将会出现大规模的祖代鹅场,专门销售父母代种鹅和商品雏鹅,建立鹅种的垂直供应体系,改变过去鹅种横向供应的局面及解决所造成的很多问题。  针对不同的消费市场,还需要探讨利用或培育杂交配套系,进行不同用途商品鹅的配套生产。其中之一是利用北方繁殖性能高的鹅种作为母本使用,以降低鹅苗的生产成本。然而北方的白鹅与广东灰鹅由于繁殖季节存在差异,以前也发现南北方种鹅无法进行交配繁殖的问题,其原因曾被误认为是由于公母鹅羽毛颜色不同造成相互不能亲近。今后在继续使用繁殖季节调控技术的基础上,使南北方鹅种的繁殖季节协调同步后,可望进行种鹅的杂交配套生产及建立杂交配套体系。  四、繁殖季节控制技术促进鹅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现代化的鹅加工业需要稳定的货源。在近年鹅肉产品消费猛增的情况下,由于很多地方没有进行鹅的繁殖季节调控工作而无法克服肉鹅数量的季节性缺乏问题,致使许多鹅产品加工厂出现时开工时停产的现象,或无法接受量大的订单。有时虽然可以通过支付巨额的运输费用从其他地区调运活鹅,例如曾有从黑龙江省收购肉鹅长途贩运到广东省汕头市,活鹅的长途贩运将造成严重的体重损失和质量下降。  最近养鹅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是鹅肥肝的生产。近年东南沿海经济的崛起使国人具有消费鹅肥肝的能力,国内各大城市加上日本、我国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需求,将造成鹅肥肝供不应求的趋势。国内很多地方都建立了一些产量较大的鹅肥肝生产加工公司或基地,其昂贵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必然要求鹅的常年稳定供应。有必要调控鹅的繁殖季节达到全年均衡供应肉鹅,才能使这些鹅加工企业稳定发展和生产,并且通过在竞争对手缺乏产品上市的时机组织货源上市,也能够大大提高产品或企业的竞争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鹅的繁殖季节调控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广东养鹅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养鹅业的生产规模使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也促进了养殖业产业化要求以及作为产业化特征的科技含量的提高:如饲养技术的提高、高质量新品种的培育、现代科学疫病防治技术等,使养鹅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得到提高,甚至也可以通过提供稳定的肉鹅货源促进下游的鹅肉产品加工业发展。可以预见,通过开发适用于北方品种鹅的繁殖季节调控技术并应用到我国北方各地区的养鹅生产,该技术还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养鹅产业化进程。

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

高速摩擦磨损试验机

万能电子试验机

伺服拉力试验机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